一、展會縮水的直接表現與品牌缺席
1. 規模縮減:2025年北京摩展從4個展館縮至3個,隆鑫、春風等頭部品牌缺席。對比2024年展會(150家企業、7萬平米展區),今年參展商數量和首發車型明顯減少。
2. 參展結構變化:國際品牌(如本田、雅馬哈)仍主打高端市場,國內品牌則聚焦性價比車型(如奔達金吉拉250降價至1.6萬),而中排量娛樂車型展出比例下降。
行業解讀:品牌缺席或與市場策略調整有關,部分企業轉向區域展會或線上發布,以規避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風險。

二、政策枷鎖:禁限摩與強制報廢的雙重壓制
1. 禁限摩政策:全國超200個城市實施限摩,核心城區禁行導致摩托車路權萎縮,直接影響消費信心。例如:
經典老車困境:摩展展出的八九十年代老車雖車況良好,但因強制報廢無法上路,淪為“展示品”。
市場分化:250cc以上娛樂車型銷量增長(2024年同比增49.67%),但主要銷往非禁摩城市及海外。
2. 13年強制報廢:
清華大學李稻葵指出,該政策人為縮短產品生命周期,抑制消費者購買高端車型的意愿,直接損失潛在消費規模達萬億元。
對比西安解禁后案例:取消報廢限制+科學管理,摩托車事故率年均降10%以上,證明政策松綁可激活市場。

三、行業突圍:從“禁限”到“共生”的轉型嘗試
1. 技術升級:
本田、雅馬哈等加速電動化、氫能源技術布局,以符合環保要求(如雅馬哈氫能源電摩首發)。
國產品牌通過輕量化(如升仕150超級踏板僅108kg)和低油耗(三陽迪爵125油耗1.65L)應對政策限制[[用戶輸入]]。
2. 管理創新:
西安模式:通過專用道規劃、安駕培訓(如Honda公益培訓)提升騎行素質,事故率下降28%。
文化引導:摩展增設“文明騎行”攝影展、改裝藝術區,強化摩托車作為生活方式而非“交通隱患”的認知。

四、未來展望:政策松綁或成行業轉折點
1. 短期挑戰:禁摩城市擴容(如2025年新增鄭州、長沙試點)可能進一步壓縮市場空間。
2. 長期機遇:
若推廣西安經驗,預計可釋放年均5000億消費潛力(裝備、旅游等衍生市場)。
中國摩托車商會呼吁:建立分級駕照、電子圍欄等精細化管理,替代“一刀切”禁限。

結語:北京摩展的縮水是行業轉型的縮影,政策與市場的博弈將決定摩托車能否從“邊緣化工具”重回“主流出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