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的時間里,上至中央媒體,下至地方微信公眾號,均瞄準了穗深兩地的禁摩限電政策。而針對這個即將出臺的文件,廣州市人大也多次前往相關部門進行調研。
誠然,禁會引起群眾的強烈抗議,而放又會造成交通的混亂,“一刀切”政策已成為兩邊都不討好的模式。其實,要回答“城市里,摩托車、電動車該不該禁”,不如回答“如何管好摩托車、電動車。”
回答“如何管好摩托車、電動車”這個問題,關鍵則在于依法管理。
以廣州為例,目前在路上行駛的電動車,有一部分屬于超標產品,有一部分屬于達標產品,更有少數的平衡車,滑板車等;而在路面上行駛的摩托車,絕大部分則處于無牌無證狀態。
交通要規范,首先上路的產品必須規范化。
摩托車上路,駕駛員就必須有駕駛證,必須買保險,車子必須上牌照。從路面管理角度出發,按照順德、南海區的做法,用戶在購買車輛入戶登記時,必須提供摩托車駕駛證。
電動車上路,也可以實施上牌管理(目前,廣東已推出電動車實施上牌管理規定),屬于自行車的,按照自行車辦法管理,要求走非機動車道,并適當增加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道,而屬于機動車的,按照機動車方法登記管理,就可以上機動車道。
確保了摩托車、電動車合法上路后,交警加強年審,加強路面執法,重點關注無牌車輛,無證行駛。同時,通過電子眼技術,也可以有效控制摩托車、電動車的違章行為。(2015年,珠海斗門電子警察升級,托車違法行為在抓拍范圍內,已經有100多名摩托車主收到“空中罰單”。)
同時,工商部門也要加強執法,重點關注在售的摩托車、電動車的產品標準。
如果路上的摩托車、電動車實在太多了,引起了交通擁堵,也可以按照汽車管理方式,實施限牌(不是禁牌、停牌)政策,甚至搖號。
其實,按照現行的法規體系,管好摩托車、電動車并不難。難就難在管理部門是否愿意管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