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中國電動車市場出現回暖,但整個市場出現兩個極端,南方市場普遍性蕭條,長江以南很多經銷商尚未從產業政策震蕩中走出來。相比之下,北方地區的經銷商有一定程度回暖。6月份,生產準入和目錄公告存在再次審查的變數,青黃不結時期,制造企業的流動資金也面臨巨大壓力。
產業政策
6月份最大的利好,就是由公安部和財政部出臺的相關政策,對電動摩托車帶來的刺激,當然也涵蓋輕便電摩。
1免購置稅:雖然同樣歸屬于摩托車類的機動車管理,但相比摩托車150CC排量以下免購置稅,財政部發文電摩購置稅全免,這本身就是政策性的傾斜。
2公安部則明確了:新電摩6年免檢,全國通檢(也就是異地可以年審),簡化了異地過戶車輛的相關手續。
雖然電摩帶來利好,但摩托車150CC以下,享受同樣的產業政策,而目前,電摩與燃油摩托車主要的競爭區間,就在150CC排量以下,所以沒有任何比較優勢。
制造領域
最有可能在6月份對制造企業形成沖擊的有兩項,環評壓力和公告目錄的變數。
1綠水青山在近幾年成為中央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即使在供給側改革趨于平穩之后,環評并未松懈,這對于部分環評不達標的配套企業來說有很大的壓力,中小配套企業的減產,會再次提高產業鏈的制造成本。
2隨著工信部裝備司高層的被立案調查,公告目錄面臨再次審查,揣著明白裝糊涂肯定難以通過再審,對于正在打擦邊球的制造企業來說,合法合規的經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6月份,制造端的運營成本壓力會飆升,多方面需要投入,而市場回升乏力,對制造企業的流動資金量是個巨大考驗。
另外,部分地方品牌,開啟全國市場拓展步伐,從一省到一域再到全國,陣線拉長,最主要的是物流配送要跟上,產能跟上。如果成都、鄭州沒有中轉庫,盲目開拓西北、西南市場,則未來堪憂。
渠道終端
1銷售端呈現兩極化。
一部分對未來市場喪失信心的經銷商,關掉店鋪,徹底離場,這部分經銷商中,有些規模較大,一個地市有多家直營店,在政策調整、銷量急跌之下,只能以關門歇業來止損。
經過近兩個月消化,對新國標的相關政策已經理解的,正在快速的小批次補充庫存,類似小糯米、小龜之類車款迅速成為目前國標車銷售的主流。而部分有實力的經銷商,對一些精益化程度很高的輕便鋰電摩托車情有獨鐘,在最新的經銷商進貨訂單中,輕便電摩的訂貨頻率很高,但總體量并不大,基本處于嘗試階段。
2品牌的再次選擇
很顯然,新國標實施是道分水嶺,很多二三線品牌尋求事業的二次突破,這也給尋求發展的經銷商帶來商機,風險與機遇共存,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經銷商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產品滯銷的原因。
3一站多款的精品店
與之前的專賣不同,資金比較充足的經銷商,在新一輪的營銷策略上,對產品傾注的精力更重。一個網點,多個品牌,多款產品,形成自己的店面特色,頗有川魯湘粵,南北大餐任君品嘗的意思。
總體來看,6月份,整個電動車產業依舊在盤整,但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回暖。終端網絡徹底洗牌,有人出局,當然也有人藉此機會抓到了具有成長力大牌的代理權。邁過6月,即將進入2019年下半年,慢魚吃快魚,誰做的穩,基本功扎實,誰就是局面最后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