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的購買大多數是因為這是我們生活中剛需的一部分,誰能抓住這個剛需的要點,誰能讓消費者主動選擇這樣能為自己帶來方便又為自己帶來所需服務這樣的直觀感受,誰就掌握了市場。然而,這又是一次新的探索與嘗試。
買高端電動車價格高、高端電動車以次充好、鋰電池性能不穩定等等,這三大痛處,便可以讓高端電動自行車與絕大多數消費者無緣。
在同樣的情況下花1500元買一輛簡易款的電動車自行車,何必花7000元購一輛同等功能的豪華電動摩托車呢。同樣有三檔變速,同樣是帶兩個人。消費者放著這樣價格低的車不去購賣,反而購買一個普通的電動自行車,有的直接就是買二手的電動自行車。
難道是這樣種想法不成熟嗎?NO!當顧客去選擇一臺存在諸多未知元素的電動自行車確實要考慮一下。
我有一個朋友,兒子上高中,看上了一輛價格在9000左右的電動車,當時店員在推薦時說的天花亂墜,沒辦法,朋友只能貸款買下了這輛車,然而,一個多月兒子就騎煩了這輛車,原因是騎行不舒服,正真的體驗度差。電池耐用也低。想一下此時的母親是什么感受。
時下,電動自行車廠家費盡心思要在高端電動車層次入手,通過對電動車外觀打造、消費者的駕駛體驗、消費水平、消費層次來單一判斷什么樣的高端電動車才能讓用戶一見傾心。
我們消費者呢?買了電動車,隨之而來的是對車的保養,配件的更換,電池的更換,以及保險與事故的處理等諸多問題。
想要解決這幾大問題,電動車廠家首先要在產品的研發力度上來提升電動車的整體性、核心技術、耐久性能。在這樣的基礎上面,打造購車-用車-費用-保養的精細環節上來下功夫。真正能在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并非是一錘子買賣。這樣的廠家才更長久、消費者才認可。
新國標的實行,讓很多三無電動車廠家瀕臨倒閉,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廠家看到了此時的商機,淘汰低端電動自行車,改個馬甲直接殺入高端電動車市場來布局。然而,售后方面還是建立在低端產品的思維里面。高價中配、中價低配、低價走次,這就讓消費者在購買高端電動車的想法減少了一大半。
未來電動車廠商不必在價格大戰里面搶奪市場分額。而在我們之前所述,可嘗試用直購、套餐、保值回購等方式來穩住自己的市場才是上上之舉。電動車行業的零售在這一次的大考驗中可以進行新的嘗試,用新營銷生態服務體系,形成生產、銷售、使用、置換與保值的生態閉環的這種方式。以多種購買模式、分期、會員、租賃、車電分用模式等。從源頭上來解決終端消費者在電動車購買上的消費顧慮,以及電動車生命周期內的諸多問題。
市場的細分不是用價格來爭奪的。打個比方如果特斯拉一開始就用價格來搶市場,那么也不會有后來的馬斯克下血本在專利技術與用戶體驗上下功夫了。更不會有現在的全球知名度與上海工廠了。
通過這次疫情對國人的考驗,更讓我們深知包括電動車在內,未來一定走的是健康、環保、智能、人性化的產品。而并非這樣粗瓷爛造,自行車架子裝了一個電機幾塊電池這樣簡單了。